唐,元和年间。 元稹也觉得这个故事是不错的,值得一写。 但是若是说非要写,或许两人没有成亲已有了婚约相逢会不会更好呢? 想要重聚,可是碍于世俗伦理,最终也还是遗憾分离。 元稹也不知不觉地被幕中女子的想法带走了,也认为两人既有了家室就该好好过好当下的生活,不必再执拗于过去。 而他要写的不是两人的恋恋不舍,而是两人的释怀,只需让看的人不舍就够了。 【公元1153年,绍兴二十三年,陆游在临安参加进士考试,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,但是因为秦桧觉得陆游的成绩超过了自己的孙子大为不悦,甚至想降罪考官,第二年更是指使主考官不要录取陆游,陆游因此仕途不顺。】 【陆游应该是知道这件事情的,因为秦桧作为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,他真的太不可一世了,太猖狂了,根本不怕被陆游知道,陆游除了无语似乎也确实没有办法,后来他自己也在诗中写到过这件事情,直到公元1155年,绍兴二十五年,秦桧离世,陆游终于看到了阳光,说来咱们也算是为陆游捏一把汗,他这但凡再早几年参加科举,我估计也是在朝堂上受欺负的,不过没有人能知道真是那样的话是什么结局。】 公元1181年,淳熙八年。 陆游当然知道这件事情。 哪怕自己会在朝堂之上受到欺压,那也不是自己的考试被人随意践踏的理由。 即便那么多年过去了,陆游心中依旧是介怀的。 他认为若是没有秦桧,南宋朝堂说不定早就稳定下来了。 【我这样猜测的依据是他在官场的一些做法,站在秦桧的角度来说可能就是他的话是没一句想听的,当然了秦桧并没有让这样的事情有机会发生。】 【一开始还好,他任福州宁德县主簿,深受百姓爱戴,像他这样的就很适合待在基层,在基层做比较大的官,这样一来,能做实事,也不怕得罪人,尤其是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,后来他就被调入了京师,他也不怕得罪人,但现在面对的对手可不是他能对抗的了。】 对抗? 怎么听幕中女子的意思,他好像很爱跟人对抗似的。 陆游觉得自己从来也没有要把谁当作自己的对手过,他只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。 难道做错了还不能让人说吗? 事实是,似乎许多人都是不愿意听到自己的错的。 【他上书说不是宗室外戚的,就算是有功也不应该被随意加封王爵,这在我们的印象中,应该就是异姓王的那种吧,但是大家想一下这个时候是什么时候呢,还是宋高宗的时期,南宋的局势其实还并不怎么好,靖康之难的时候,很多人都被俘虏,宋氏皇室可能折了大半,而宋高宗的身边就剩了当年的一些可能并不是很受宠的官员。】 【而那些官员好不容易有了出头的机会,在古代,谁不希望加官进爵呢?陆游随随便便一句话就想断他们的一条路,不管陆游有没有成功,我想他们都会对陆游不喜。】 关于这一点,其实很多人都能理解陆游。 若是谁都能封王,那天下不是乱了套了吗? 尤其是秦汉时期的人们,他们早已经见识过那些诸侯王的威胁,最是能体会。 然而对于刚开国的帝王来说,封王封爵是最好拉拢的手段之一,确实能省不少的事情。 【后来又因为高宗喜欢玩一些珍惜玩物,陆游又说高宗“亏损圣德”,就估计又得罪了大领导,很多时候这样的谏官碰上好面子的皇帝可能不会有什么事,皇帝甚至会虚心接受他的建议,但是没有人不喜欢听好话的,你要么别有一点点错,要不然就只有被踢走的份。】 【古代帝王真正因为爱才容忍这样谏官的太少,甚至不如咱们现代社会的霸总们,大概是因为思想的不同啊,古代君权至上,皇帝就是最大的,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这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,但是霸总们虽然地位也很高, 可思想上来说应该接受性还是要强一点,毕竟皇帝只有一个,但霸总却有很多。】 【更何况,他可是赵构诶,我从不觉得赵构是一个多好的皇帝。】 公元1130年,建炎四年。 赵构:“……”他不要脸面的吗? 他真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。 这个皇帝也太难当了,不想当了。 看到那么多禅让的帝王,赵构心中已经隐隐有了这样的想法,这烂摊子谁爱要谁要。 【当时南宋有个名将杨存中,他和岳飞同样对宋朝忠心不二,但是那时候他恩宠正盛,于是陆游就上书说他掌管禁军权力太大,这种不管是谁,帝王一听到权力太大多半心里都会不舒服,会有所猜忌,于是高宗听了陆游的话,就罢免了杨存中,给他降了职。】 【从这儿可以看得出来,陆游在官场上真的是个不管不顾的人,就是不管对方是什么人,他只看事情的对错,他认为这事情影响到了君权,他就上书,我很有理由相信,要是他和秦桧同朝为官恐怕他也会这样跟秦桧硬刚,然后下场可能比岳飞还要悲壮。】 秦桧已死,岳飞想自己不会再有那般结局。 如今他便扎根在这战场,北方一日不收复,他就一日不回朝。 终有一日,不是他死,就是他带着好消息回到朝中。 公元1181年,淳熙八年。 若是能像岳飞那般悲壮的死去,陆游觉得或许也不枉此生,虽然是很可惜。 想了想,他又觉得,或许岳飞都并不想那样死去吧,他宁愿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而死。 秦桧还真是可恨啊! 【对方可正是受宠之时,他也敢说,这就是陆游,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评价他呢?他是一个好人,也是一个好官,但是他却很难做好这个官。】 【这个时候他虽然年纪也不小了,三十多岁,但在朝堂上,也算是初出茅庐,效果也还不错,高宗很快给他升了官,他为什么这么乐于提意见呢,可能还是当时高宗的一个决定,那就是广开言路。】 公元626年,武德九年。 李世民扬了扬眉,不是说他不是个好皇帝吗? 居然还广开言路,难道是没有做到? 公元1130年,建炎四年。 赵构也纳闷呢。 自己这些年也做了不少的事吧。 换句话说,没有自己哪来的南宋? 女子之言当真是想气死他! 不行,他不能禅让,不是觉得他不行吗?他偏要行给这些人看! 【陆游写了一首《新夏感事》讲述了自己对于高宗广开言路这个事情的欣喜。】 【“百花过尽绿阴成,漠漠炉香睡晚晴。”百花落尽,四处是绿树成荫,伴着熏香,作者在晴和的黄昏安然入睡。这两句一种很平和的氛围,他不同于陶渊明的那种悠闲,给我的感觉就是,陶渊明就是乡村农民,而陆游 就是住在小院的公务人员,他们在闲适的那种感觉也不同的,大家意会。】 东晋。 最近桃源村已经初具规模,大家的日子也慢慢地闲了下来,已经有功夫酿酒玩乐了。 只要有得吃有得地方住,他们这些人是最容易满足的。 但是陶渊明却有点烦。 这些村民也不知怎么回事,突然一个个地都想跟着他学写诗,字都不会认还怎么写诗,无奈他还得教众人认字。 而有些村民比小孩子还难教呢,一点也不悠闲。 不如种豆子。 【但是呢,你要说完全不同,那也是有相似之处的,就是读到他的这样的诗句我们就能很快地想到陶渊明,而陆游也是有很多的田园诗的,这大概跟他多次的被罢免又多次的被起用的经历有关,当然了这肯定也跟他爱读的书有关系。】 “陶先生,这又是爱读你的书的!” 陶渊明微微蹙了蹙眉,又是个多次被罢免又多次被起用的。 都多少年过去了,这样的情况还是不能避免。 【我们之前说过陆游的家中是藏书世家,就是说家中是不愁书读的,而他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很爱读陶渊明和王维的诗句,甚至是废寝忘食的状态,其实我们说这两个人的诗是很适合启蒙的,他们的用词那些并不会很难,词中表达的意思也不会很难,虽然作为一个少年来说,可能不太能体会陶渊明和王维在官场浸淫下的那种纠结的感情,但是也不影响他理解那些诗。】 众人有些不解了。 幕中女子不是最看重诗中感情的吗? 怎么这会儿又觉得哪怕不体会感情也能理解诗了? 陶渊明和王维的诗真的有那么简单吗? 明明他二人的诗中也有很深厚的感情啊! 【有句话说得好啊,年少不知曲中意,听懂已是曲中人,我想陆游应该也会有这样的感觉,这不是那个时代或者是陆游独有,很多事情那就是要到了一定的年纪,有了一定的生活的积累才能懂的,我们获得了再多的间接经验始终不如亲生实践来得直观,若是二者结合起来那就能透彻地了解了,而后再看陆游的诗句也就慢慢地又那种感觉了。】 公元1181年,淳熙八年。 陆游轻笑,没错,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无奈似乎也是他进入官场之后。 但是到底是哪一日他也不记得了,或许是某次被罢官,又或许是在蜀中那段日子。 总之等他明白过来时,他也已经陷入了陶渊明那般的心境了。 想回到朝堂又不想再回朝堂。 【“病起兼旬疏把酒,山深四月始闻莺。”这里他病了许久,好不容易好些了,便饮杯小酒,四月已经能听到深山的莺啼了,这儿的四月应该是阴历,大概是五月了,初夏嘛。】 【这两句给我的感觉也是不错的,久病初愈的偶尔放纵是能让人有一个好心情的,就像咱们生理期来了,然后你吃的那口冰,喝的那口冰可乐,就犹如新生。】 久病初愈后偶尔的放纵。 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,一想之下,确实是很放松的。 这个时候的陆游大概是想一直留在山林,再不参与纷扰吧。 许多喜欢此类诗的人都是这样的想法,然而,没想到的是他们却是都猜错了。 【那他为什么有这么好的心情呢,原来“近传下诏通言路,已卜余年见太平。”近来皇帝说要广开言路,“我”想余生应该都能在太平中度过了,真好啊!】 说到这儿众人才想起来。 是了,他不就是为了这个才写这首诗的吗? 【“圣主不忘初政美,小儒唯有涕纵横。”圣明的君主不忘登记之初定下的那些好的政令,“我”这种小儒生就只能感激涕零了。】 【在陆游的人生里,他常将自己与国家的忧患喜乐联系在一起,这首诗就是最好的体现。】
言情书网:www.bgnovel.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!记得收藏并分享哦!
317 首页 上一页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下一页 尾页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