瑾华沉思了一阵,安慰道:“你别自责,你做的是对的,便是那时额娘在,也会支持你的决定。” “额娘,儿子都被您宠坏了。”胤祀难得跟瑾华说了句俏皮话。 “没事,只要额娘在的一天,就偏宠你一天。” 胤祀笑着说道:“不知道皇阿玛会不会将目光放在您的身上。” 瑾华笑着摇头:“很难说,额娘刚入宫的时候,为了早日立足,很是拿出了一些稀奇的东西。” 她叹了口气:“那时候,额娘明面上身份贵重,入宫位份也不低,但那都是你皇阿玛为了安抚朝中勋贵老臣作出的姿态。” “你外祖与鳌拜是挚友,先皇后更是认他为义父。” 瑾华长叹一声:“额娘一直不敢深究,先皇后有孕,被乌雅氏冲撞后流产,抑郁而终的真相。” 瑾华将琅华曾经信中的内容大致与胤祀说了:“虹绫曾跟额娘说起过,那时先皇后去赏景,并非心血来潮,而是你皇阿玛早几日在她耳边形容过御花园的春景,她这才起了心思的。” “虹绫不曾跟额娘说这话的时候,额娘一直很奇怪,为何乌雅氏害了先皇后还能全身而退,后来,就有了些猜测。” “你应该听说过,早几年,额娘在宫中受了不少委屈。”瑾华豁达一笑,“额娘知道,你一直为额娘抱不平。” “只是,有了某些猜测后,有些委屈额娘不得不受罢了。” “额娘跟你说这些,是想告诉你,你现在形势一片大好,但你要稳住自身与身边之人。” “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①。胤祀,额娘希望你能时时谨记慎重二字。” 胤祀听完瑾华的话后,在出宫的路上沉默不语,心中百感交集,这一路走来,运筹帷幄,顺风顺水而略有浮躁的心一下子沉淀了下来。 到底是有两世经历,还曾当过帝王的人,他一下子就知道了康熙曾经没有留下先皇后子嗣的用意。 母族势大! 康熙那时还没有如今这般将权力牢牢掌控在手中,若遏必隆因为琅华产下皇子而起了心思,后果不可估量! 毕竟有个鳌拜的前车之鉴在,康熙并不敢拿身家性命与大清江山作赌! 先皇后身负一干勋贵重臣的期盼,与元后争夺皇后之位失败后,香消玉殒便是她的归宿。 便是锦华,若没有一直以来表现的豁达宽容,又不时给康熙带去惊喜。 到后来,康熙手握权柄,可能也不会有胤祀的存在。 如今经过这么多年,康熙对瑾华与胤祀终究是多了一丝顾惜的。 加上遏必隆这么多年以来忠心耿耿,任劳任怨给康熙填私库,做足了以康熙马首是瞻的样子,又有明珠在旁相助,提点疏漏之处,终于在康熙心中留下了忠臣的影子。 可以说,胤祀有今日这番造化,是众人诸多隐忍退让,诸多苦心孤诣,诸多阴错阳差,又经过众人多年经营努力之下推上去的。 想通这一切后,胤祀长长舒了一口气,心想着,自己跟康熙比起来,还是多有不及,于是愈发沉下心来,安心办差,又做足了对康熙孝顺的样子,但关于要不要给康熙荣养丸的事情,便没有再在心间萦绕了。 五年后,康熙已经六十有五了,随着身子一日日衰败,再加上胤祀各方面表现都远超其他兄弟。 五十七年九月,康熙正式下旨册封瑾华为后。 至此,瑾华名正言顺执掌后宫,胤祀成为帝后嫡子。 前朝后宫,形势瞬间明朗。 同年十月,康熙于颁金节当日正式下旨册封胤祀为皇太子。 大清朝堂新的格局逐渐成型。 作者有话说: 稍后还有一章哦 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①:出自《尚书·旅獒》——资料来源百度百科
第164章 胤祀成为太子之后,携妻儿搬入了毓庆宫,虽然与自己的府邸相比,毓庆宫稍显狭窄逼仄,但其代表的政治意义完全可以抵消种种不便。 至少,作为太子妃搬进毓庆宫的富察·雯鸢没有任何怨言。 瑾华并不恋权,她知道,这后宫最终是要交给富察·雯鸢的,便在她重新适应了宫中的生活后,开始手把手教导她如何执掌后宫。 好在富察·雯鸢家学渊源,本身就聪慧过人,没多久就熟悉了宫权,瑾华便又一点点放权给她。 后宫中瑾华的行事没有瞒过康熙的眼睛,她也没有隐瞒的意思,将一切都摆在了明面上。 乾清宫中,康熙看着眼前的遗诏,轻叹了口气,将它掷向火盆,等完全看不出痕迹后,让梁九功去处理掉。 这么些年,梁九功的背已经微驼了,照理,他早就可以出宫荣养了,但康熙没有发话,他便一直在乾清宫陪着康熙,替康熙处理一些旁人无法涉及的私密事,比如,这火盆里原本写着让瑾华殉葬的遗诏的灰烬! 梁九功用尽浑身的力气,保持双手平稳,托着火盆倒退着离开正厅。 等到了无人处,他才拖着发软的身子,将火盆中的灰烬撒入枯井中。 他心中感慨瑾华的运气,但凡她露出一点独断专行,肆意揽权的意思,这份遗诏就不会是如今化为灰烬,深埋枯井的结果了。 乾清宫中,康熙定定看着眼前的丝帛,思绪翻飞。 算上今年,瑾华已经入宫三十八年,在康熙眼里,时光对她极其宽容,与她同年甚至年纪比她小的妃嫔都已经显出了老态,很多都已经看不出年轻时的影子了。 但瑾华好像一直就是那个初见时明媚鲜妍的样子,只是岁月的沉淀让她染了一丝霜华,却更加雍容耀眼。 这么多年来,他一直认为瑾华是爱惨了他的。 谁家从小教养的贵女不是想着庇护娘家,求着他施恩母族。 只有瑾华,一开始就以一颗赤诚之心待他,将珍贵的玻璃,酒精,羊毛线等等都毫无保留交给他。 他更加知道遏必隆后来心甘情愿给他当钱袋子,行事也愈发谨慎合他的心意,便是钮祜禄一族的男丁也愈发上进,都是瑾华不断叮嘱劝诫的缘故。 可以说,瑾华虽不是他的妻子,但给他的帮助远不是元后与先皇后能比拟的。 这也是他痛快立她为后的重要原因,当然了,给继承人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也是另一重因由。 但他心中也一直忌惮着瑾华的身份,亦防备着遏必隆与一种勋贵重臣,因为,他知道,遏必隆手中有顺治帝的遗诏! 这是他当年去五台山上替顺治帝办理后事时,一直照顾顺治帝的小沙弥给他的。 他还清楚记得当年小沙弥的话:禅师说:若施主没来,就让贫僧将此信销毁,若您来了,说明您对他还有一丝父子情分,这封信就当是他送您的最后一份礼物。 信中便写了他为何要诱导孝庄对付瑾华的原因,遏必隆手中有一份足以颠覆朝纲的先帝遗诏! 这封信证实了他一直以来的猜测,这也是钮祜禄·琅华失子抑郁,香消玉殒的根本原因。 瑾华不知道,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在钢丝上行走,若她行差踏错一步,这前朝后宫的格局,就不是如今的模样了。 也是因为瑾华一直以来的行事,加上她丝毫不恋权,又有遏必隆深夜入宫奉上的这份先帝遗诏,康熙才会销毁了自己准备的,让瑾华殉葬的遗诏。 康熙对瑾华的情感极其复杂,他知道自己心中有瑾华,但他对瑾华的忌惮也一直不能放下,导致,他与瑾华蹉跎半生。 同游江南的时候,他想着,此生有瑾华足矣,想给她尊荣,给她地位,给她孩子,给她,他能给的一切。 但,他终究还是那个理智到近乎冷漠的帝王,一时的沉沦过后,便是无比的清醒。 他知道,自己不能那样做,甚至要放下对瑾华特殊的感情,作为帝王的他,感情用事,极有可能会重蹈顺治帝的覆辙。 只是,后来,对瑾华到底是宽容了许多,也愿意稍稍纵容她偶尔的放肆。 其实,塞外巡幸之前,他对瑾华承诺要陪她在畅春园终老的话是认真的,那时候,他没有对瑾华明说,他会将其他的妃嫔都留在宫中,只与她二人同住畅春园。 只是,发生了太多意外,他失约了。 他知道,随着自己年岁渐长,对瑾华的忌惮又慢慢冒了出来。 为何瑾华不显老?为何遏必隆年迈,还能身强体壮?为何纳兰·性德获救,明珠健朗?为何胤祀能拿出救命的药丸? 他想彻查,但看着胤祀对政务从生涩到游刃有余,对自己还是一如既往的尊重维护,又有些犹豫。 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,纳兰府传来了明珠逝世的消息。 明珠是含笑而逝的,他是故意没有服用荣养丸的。 在瑾华封后,胤祀立储之后,还是按时给他送来荣养丸的时候,他就知道,自己此生做的最对的事情,便是改弦易辙,重投明主。 他知道帝王疑心重,怕自己与遏必隆的长寿会引起康熙深究的心思,便将近几年所得的荣养丸给了纳兰·性德保命。 他知道,他逝世后,除非必要,胤祀不会再往他府上送荣养丸了。 对此,他毫无怨言,他想,就让他用自己的性命为瑾华母子做最后一件事情吧,也算报答了瑾华当初对纳兰·性德的救命之恩,更是为自己的后人留一份香火情。 他相信遏必隆,瑾华与胤祀定然知道他这么做的原因。 听到明珠逝世的消息后,瑾华枯坐良久,对纳兰·明珠很是钦佩,心中自是感念他的一份心意。 遏必隆与胤祀亲自到纳兰府上送了纳兰·明珠最后一程。 康熙听到消息后,不自觉松了口气,放下了彻查的念头,并加恩纳兰·明珠,让他风光大葬。 只是心中到底有些不甘心,便也写下了让瑾华殉葬的遗诏。 康熙叹气,遏必隆这个老狐狸,这份先帝遗诏送的时间刚刚好啊,还赌上了自己对瑾华的最后一丝怜惜。 遗诏换遗诏! 康熙将手中的丝帛点燃,看着它成为灰烬。 胤祀被立为太子后,并不像胤礽那样急于揽权,而是如同从前一般,万事遵循康熙的旨意行事,又会适当提出些疑议,让康熙细细指点教导。 康熙很满意胤祀的通透,也很满意他对君父的臣服,他其实不想放权,但他如今老态尽显,不得不慢慢将手中的权力过渡。 毕竟,他也希望大清江山永固,希望胤祀能平稳地接过自己手中的政权,而不是在新旧帝王交替的时候,引起动乱。 因此,胤祀这几年过得很是忙碌,他不仅要把已经烂熟在心的东西再从头学一遍,还得控制着进度,不让康熙觉出异常。 总是,胤祀是痛并快乐着度过了两代帝王权力的交接。 六十一年冬,康熙弥留之际将身边所有的人遣出去,只留下瑾华。
言情书网:www.bgnovel.cc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!记得收藏并分享哦!
148 首页 上一页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下一页 尾页
|